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以及电解液:
-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安全性。常见类型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及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
- 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石墨类材料,通过吸附锂离子实现充放电。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和低温表现。
- 隔膜:隔膜用于分隔正负极,防止短路并允许锂离子通过,其孔径大小、浸润性等特性直接影响电池内阻和安全性。
- 电解液:为锂离子提供传输介质,其成分(如溶剂、锂盐)影响电池的电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电池成本中占比最高,通常占30%至40%,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在电池成本中均占比约为10%至20%。其占比存在一定的波动。
2024年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9.2万吨,负极材料出货量为220.6万吨,隔膜出货量为227.5亿平方米,电解液出货量为166.2万吨。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
锂电池粘结剂出货量整体情况
数据来源:制造业排名数据库zhizaoyepaiming.com
近年来,中国正极材料的出货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329.2万吨,同比增长33%。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下: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量的高速增长,带动了锂电池的需求;风光发电并网需求催生了大规模储能电站的建设,磷酸铁锂凭借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优势,成为储能领域首选的正极材料。这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正极材料出货量的增长。
电池技术进步:
随着磷酸铁锂技术的成熟以及其成本优势的凸显,磷酸铁锂的市场占比持续上升,而三元材料的占比有所下降,这进一步推动了磷酸铁锂在市场中的应用。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为正极材料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5 年上半年,正极材料出货量已达200万吨级,预计全年将突破400万吨,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等政策持续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随着渗透率的提升,带动了三元材料(用于高端车型)和磷酸铁锂(用于中低端车型)的需求分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细化,不同类型的正极材料在各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高端车型对三元材料的需求逐步上升,主要是因为三元材料具有高2025年上半年天然石墨出货量同比下降23%,而人造石墨出货量同比增长47%,市场份额达90.7%,成为负极材料增长的核心引擎。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性能电动车的追求。而磷酸铁锂凭借其安全性、循环寿命和经济性优势,在中低端车型及储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此外,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促使材料厂商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降低成本,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这种供需两端的协同作用,为正极材料行业的持续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负极材料出货量整体情况
数据来源:制造业排名数据库zhizaoyepaiming.com
2024年,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220.6万吨,同比增长20.5%。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急剧增加直接带动了负极材料的需求,同时,家庭储能场景的兴起,小型化、模块化储能设备需求的增长,推动负极材料朝着高性价比、高稳定性的方向迭代升级。
负极材料可细分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等。其中,人造石墨因其出色的循环性能,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4C快充产品的渗透率突破15%,满足了消费者对充电效率的极致追求,推动了人造石墨在高端车型中渗透率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天然石墨出货量同比下降23%,而人造石墨出货量同比增长47%,市场份额达到90.7%,成为负极材料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负极行业TOP5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70%,部分企业接近满产状态。头部企业通过扩产(如在海外或西部建设基地)以及与中小企业开展代加工合作,提升了行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上半年,行业有望开启新一轮的向上周期,产能利用率的缓慢提升将进一步释放出货量的增长空间,预计负极材料出货量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负极材料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程也在加快。新型硅碳和硅氧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格局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部分企业选择与龙头企业合作,以代工模式维持运营。
电解液出货量整体情况
数据来源:制造业排名数据库zhizaoyepaiming.com
2024年,电解液出货量达166.2万吨,同比增长26.7%。其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数码电池。其中,动力电池占比接近70%,依旧是电解液的最大消费领域;储能电池占比从2022年的10%提升至2025年的19%,且增速将持续提高;数码电池占比近10%,需求稳定但增长动力不足。
在动力电池领域,电解液的需求主要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驱动,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电解液的需求不断增加。
储能电池领域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光伏和风电配套储能项目增多,进一步推动了电解液的出货量。
数码电池领域尽管整体需求稳定,但由于市场趋于饱和,增速相对较慢,企业更多地聚焦于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以维持竞争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碳酸酯类电解液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和稳定的性能,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然而,固态电解质和离子液体等新型电解液的研发正在加速推进,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试图抢占技术高地。这些新型电解液在解决传统液态电解液易燃、易挥发等问题上展现出巨大潜力,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行业内的技术壁垒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技术研发压力。
隔膜出货量整体情况
数据来源:制造业排名数据库zhizaoyepaiming.com
中国锂电池隔膜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24年全国锂电池隔膜总出货量达到227.5亿平方米,较2023年同期实现了28.8%的显著增长。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容,带动了锂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激增。
从不同工艺隔膜的出货量来看,湿法隔膜的占比持续提升,湿法隔膜出货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0%,而干法隔膜受储能大电芯技术路线切换影响,占比则有所下降。
2025年行业规划产能超400亿平方米,行业规划产能超需求1倍,产能过剩严重,预计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生产工艺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张,隔膜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促使行业进入整合期。部分中小企业或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则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